我畢業於土木工程學系,蓋房子算是本行。還記得讀書的時候,念了很多有關營建工程管理與施工方面的規範,想當初我也是如奉圭臬,以為工程這樣子幹就對了。沒想到一進工地,才發現事情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。

舉個例子來說明:灌漿的時候,我們得跟混凝土場訂料叫料,這樣灌漿前混凝土才會準時送達。而叫料的時候,混凝土預拌廠的人員會問你,混凝土的坍度(註)要多少?想當初菜逼八,什麼都不懂,心想依照書上講的準沒錯,心裡正得意著:「還好前一晚有做功課,依據內政部營建署的建築工程施工規範,使用3000psi的混凝土,坍度是5.0~12.5cm;若採用混凝土泵送機壓送時,坍度可增加至15cm」,於是便叫了坍度15cm的混凝土,此時混凝土廠的人員還質疑說,是不是真的要叫15cm的料?

 結果混凝土預拌車來到現場,15cm坍度的混凝土從泵浦車打上來,硬的跟什麼一樣,根本無法施工。菜鳥的我,被現場師傅圍剿,非得將工地主任請上來才得以脫困,否則真的會被灌漿師傅們用混凝土固定在樓板裡面了。

後來請教工地主任,才知道原來混凝土的坍度大約是20cm左右較好施工,低於18cm,現場保證幹聲連連,不絕於耳。因為坍度低於18cm,流動性跟施工性很差,而且混凝土很快就變硬了,灌漿師傅們必須耗費相當多的力氣,來搗築這些很硬的混凝土,且完成之後結構體很容易產生蜂窩(俗稱爆米花,就是混凝土結構有空洞)的現象,吃力不討好。與其有蜂窩現象出現,寧可使用坍度較高(就是比較軟)的混凝土,如此對結構反而比較好。說起來,坍度20cm已經算是很OK了,在進行地下連續壁公單元灌漿的時候,甚至會要求坍度要23cm呢!(連續壁的什麼公母單元,就不在這裡說明,我只是要舉例,有些特殊情況會須要高坍度的混凝土。)

混凝土這種東西,除了課本上教的數據,很多時候是要靠經驗的累積。通常牆壁灌漿須要坍度較高(較軟)的混凝土,斜坡或是樓梯灌漿則須要坍度較低(較硬)的混凝土,而且與灌漿的方式跟時間長短,都有很大的關係。才瞭解,盡信書不如無書。

為什麼要拉里拉喳舉了一個這麼長的例子,我是想要說明一件事情:書本上講的當然是正確的,不過那是理想狀況。那麼在實務上要怎麼樣才OK呢?在現場,由於很多施作技術上無法克服的問題,往往無法達成書上寫的理想狀態,所以我們秉持的原則是:「兩利相權取其重,兩害相權取其輕」。剛剛那個混凝土坍度的問題就是一個經典爭議,我們寧可要混凝土軟一點,也不可出現蜂窩現象,且混凝土千萬不可在現場加水,如何指揮調度,就得考驗現場人員的功力了。

在工地現場,拿著一本施工規範照本宣科,有時候是行不通的。尤其是某些師傅,當他一輩子都這麼樣做,你卻要求他改變的時候,常常要費盡一番口舌,軟硬兼施才行。因此,我們才想要來整理出一套「合理的」施工規範,讓這一些施工的準則,除了顧及房子的品質之外,也兼顧實際施工的可行性。而當我們將這一套「符合現實」的施工規範拿出來之際,也等於是在宣告我們施工的品質,這就是我們身為建築從業人員的責任與專業。

蓋房子難的不是賺不賺錢,難的是只賺該賺的錢。偷工減料誰不會,就看有沒有職業道德,守不守得住自己的堅持罷了。

 

註:混凝土的坍度簡而言之就是混凝土的軟硬程度,說是軟硬程度可能不恰當,不過這樣描述卻是最容易瞭解的。下面這一張照片,就是在現場測試混凝土坍度的情況。坍度愈高,表示混凝土愈軟,工作性愈好。

 混凝土坍度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lid Te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