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候我滿喜歡探討人的問題,到底是哪一個族群的人,會產生自地自建的念頭?

 我自己歸納了一下,可能會有以下的狀況:

業主甲:「舊家住了卅多年,會漏水的地方都開始漏了,牆壁到處都是壁癌,地板也都掀起來了(俗稱:澎管),打掉重蓋吧」!

業主乙:「剛好有一塊地,放著也是放著,不如蓋一棟房子,自住也好,賣也好,出租也不無可能」。

業主丙:「很喜歡居住城市某個區域的環境,而附近卻沒有建案,所以索性買地自己蓋」。

業主丁:「尋尋覓覓,利用假日帶著一家大小到處看房子,無奈怎麼看,父母親滿意了,自己卻看不上眼;自己喜歡的,又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。左看右看,上看下看,怎麼看就是不理想,於是乾脆自己動腦筋,想辦法找地,蓋出自己夢想中的家」。

業主戊:............」。

族繁不及備載.................

 

 總的來說,自地自建,其實就是蓋自己想要的房子。

我曾經就看過很多的「販厝」,一樓的格局是一個孝親房及一套衛浴,不過這一套衛浴設備卻是在戶外,要洗澡上廁所還必須打開房間的落地窗到戶外去才行。上個廁所都還要到戶外去,應該稱為勞親房,不能叫做孝親房。晴天也就算了,下雨天還要淋雨才能上廁所,多瞎呀!

舉我自己為例,我喜歡室內的隔局要公私分明,也就是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要劃分清楚。所謂公共空間指的就是客廳,私人空間指的就是廚房、餐廳、房間、晒衣場...等。總不好一進門就是晒衣場吧!

看過一些日本的室內格局規劃,常常一進門就是房間、書房等私人空間,經由走道或是走上樓梯,才是客廳,可能有些人喜歡這樣的規劃,但這就不是我的菜了。

還有一些室內格局的設計,是帶進了歐美的觀念。因為歐美認為廚房與餐聽才是一家人常聚生活的角落,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,所以在室內空間的規劃上,一進門就是廚房與餐廳,這對傳統的我來說,其實也不大容易接受。

說穿了,人家說「龜毛」,就是一個人有一個人的「毛」,每個人在意的點都是不一樣的。

而自地自建的房子,其實就是客製化的家,可以想盡辦法地滿足自己與家人的需求與喜好,這就是自地自建最大的優勢。

但是自地自建,說起來簡單,但是要怎麼去執行呢?

要自地自建,要準備多少的銀彈才算足夠呢?

在自地自建的過程中,又有什麼樣的細節要注意呢?尤其當自己又是對工程一竅不通時,會不會被承包的廠商牽著鼻子走呢?

我想,除了工程案例的分享,我們也會慢慢地分享一些在自地自建的過程中,所會遇到的問題與挑戰,該注意什麼,該怎麼克服。希望透過這些分享文,能讓我們目前的業主能夠很安心地將自己的夢想家交給我們來建構,也讓有自地自建夢想的您們,能夠藉由我們微薄心得的分享,早日完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lid Te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